解釋:
一個人可以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來勢洶洶,非常厲害。
出處:
《戰(zhàn)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兵法策略,意味著用少數(shù)的兵力通過巧妙的戰(zhàn)術和堅強的意志,來對抗多數(shù)的敵人。后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逐漸擴展,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而是用來形容任何在數(shù)量上處于劣勢,但在質量、能力或效率上占據(jù)優(yōu)勢,能夠以一敵十的情況。
比喻意義:
“一以當十”不僅指實際的戰(zhàn)斗能力,也用來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能夠輕松地應對多倍的挑戰(zhàn)或任務。例如,一個工作效率極高的人,在完成任務時可能只需別人十分之一的時間,這時我們就可以說他“一以當十”。
近義詞:
以一當十、用一當十、以一頂百等,這些成語都表示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在特定情況下能夠發(fā)揮出超出常規(guī)的能力或效率。
反義詞:
寡不敵眾、不堪一擊等,這些成語則表示在數(shù)量或質量上處于明顯的劣勢,無法有效抵抗或應對挑戰(zhàn)。
辨析:
“一以當十”和“以一當百”在意思上相近,但后者強調的程度更高。而“寡不敵眾”則與“一以當十”意思相反,表示數(shù)量上的劣勢導致無法抵抗。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兵法智慧和戰(zhàn)斗精神。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士氣和戰(zhàn)斗意志往往能夠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一個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士兵,確實有可能在戰(zhàn)斗中發(fā)揮出超乎尋常的戰(zhàn)斗力,從而抵擋多名敵人的進攻。這種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同樣適用,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和高效的行動力,就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難,實現(xiàn)“一以當十”的效果。
成語故事:
秦國將領章邯打敗了趙國大將張耳。張耳保護趙王歇逃往鉅鹿。章邯即派王離、蘇角、涉間再去圍攻鉅鹿,緊追不放。
河北大地黑煙彌天,烽火不息。眼看秦兵壓境,情況十分緊急,趙王連連派遣使者向楚懷王求援!
懷王聞訊,趕緊派主帥宋義、副帥項羽、末將范增率領20萬人馬浩浩蕩蕩向鉅鹿出發(fā)。
部隊來到安陽(山東曹安縣),探子來報,秦軍兵力強大。宋義不由心生畏懼,于是下令部隊就地扎營,再作打算。就這樣,部隊滯留了46日。鉅鹿告急的消息頻頻傳來。項羽焦急不安,極力勸諫宋義立即出兵。但宋義不聽,以各種理由來推諉。項羽不禁大怒,揮刀殺死宋義父子,急遣當陽君黥布、蒲將軍率領2萬兵馬渡漳河為鉅鹿解圍。秦將章邯聽到項羽援兵已到鉅鹿,也緊急加調司馬欣、董翳前來助戰(zhàn)。兩軍對峙,一時間只聽得吶喊聲震天;只看見刀光劍影橫空,戰(zhàn)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秦軍果然勢強力壯,楚兵連連失利,損失慘重。項羽只得率領全體士卒渡漳河以挽回敗局。他明白投之死地而后生就必須斷絕一切后路。面對全體將士,項羽深情地看了幾眼后嚴肅而果斷地說:“沉掉全部船只,砸碎一切飯鍋炊具,燒掉所有的帳篷。我們的成敗將在此一舉?!?br/> 風在悲壯地呼號。在悲壯的呼號里群情亢奮激昂。大家明白:留給自己的只有一條出路——拼。
輕裝的部隊已經義無反顧。部隊與王離軍隊再次相遇。戰(zhàn)火又燃起。此時,各路諸侯的援兵也已來到鉅鹿,然而目睹秦軍強大的攻勢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與秦軍較量,都站在營壘處袖手旁觀。秦楚這場激戰(zhàn)是何等地驚心動魄:只見楚兵個個奮不顧身,如入無人之地。沒有一個不是以一當十的。光是楚兵那英勇悲壯的吶喊聲就足使觀望的士卒害怕戰(zhàn)栗!雙方大戰(zhàn)九回,楚軍終于戰(zhàn)勝了秦兵,班師歸朝。
以后,項羽召見各國諸侯將領。這些曾威風凜凜的侯王將領無一不是用膝行走而進宮的,也沒有一個敢抬起頭瞧一眼四周的。項羽的威名大振四方,成了各諸侯的主帥。
“一以當十”后來比喻英勇,意思是一人抵得上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