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入木三分
成語故事

入木三分11.jpg

成語解釋:

        入木三分原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朝張懷瓘的《書斷·王羲之》。故事講述了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工人刻字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引申意義:

        除了形容書法有力,這個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更多地被用來形容言辭、觀點或分析的深刻和透徹。它表達了對事物本質(zhì)或真相的深入洞察。

比喻意義:

        比喻對問題或事物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深刻、透徹。

近義詞:

        力透紙背、刻畫入微、鞭辟入里等,這些成語都表示對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描述。

反義詞:

        浮光掠影、略知皮毛等,這些成語則表示對事物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成語辨析:

        在使用入木三分時,要注意與“力透紙背”等成語的辨析。雖然它們都表示深刻,但側(cè)重點和語境略有不同。“力透紙背”更多地強調(diào)力度和穿透性,而“入木三分”則更強調(diào)深入和透徹。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對深度和透徹性的追求。在古代,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通過練習書法,人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專注力和觀察力。而入木三分則是對書法技藝的極高評價,也是對洞察力和深刻理解的贊美。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種追求深刻和透徹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它鼓勵我們在面對問題和挑戰(zhàn)時,不僅要看到表面現(xiàn)象,更要深入探究其本質(zhì)和根源??偟膩碚f,入木三分是一個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智慧的成語,它以其生動的比喻和深刻的含義,在漢語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

入木三分1.jpg

成語故事:

        東晉時候,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名叫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7歲的時候,王羲之已經(jīng)嶄露才華,寫得一手漂亮的字。12歲那年,他無意中在父親的枕頭里發(fā)現(xiàn)一本專門講解書法的書,就趁父親不備,偷偷閱讀。父親發(fā)現(xiàn)后,責問他說:“這是我特地珍藏的書籍,你為什么擅自拿出來看?”
        其實,父親并不是不讓王羲之看,只是擔心他年少無知,泄露了書中的內(nèi)容,就對他說:“不要急,等你長大成人后,我再傳給你?!?br/>        王羲之已經(jīng)被那本書所吸引,聽父親這樣說,就再三懇求父親說:“孩兒如果現(xiàn)在還不能開竅,長大后又有什么用呢?”
        父親聽了,覺得羲之說得很有道理,就當場把書給了他。羲之如獲至寶,每日每夜手不釋卷,專心研讀,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境界。他按書中講的方法去運筆練字。不到一個月,就立竿見影,他的書法又提高了許多。
        當時,著名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見了王羲之的字,感嘆地說:“這孩子肯定見過什么用筆秘訣,我看過他的字,感覺非常蒼勁老練。今后他的名氣,肯定會比我還響?!?br/>        王羲之長大后,努力向以前的著名書法家張芝、鐘繇學習,取長補短,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很重視勤學苦練,曾對人說:“以前‘草圣’張芝臨池學書,把池水都染黑了。如果別人也能這樣刻苦,就不會落后于他?!?br/>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羲之的字越寫越好,名氣也愈來越大。許多人都以擁有他的墨跡為榮。
        在歷史上,如果一個杰出人物成名以后,人們總是喜歡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附會在他身上,王羲之也不例外。
        據(jù)說有一次,朝廷要舉行祭祀大典,請王羲之把祝詞寫在祝版上。后來祝詞需要修改,就把原先寫的刮掉。
        誰知,工人們拿起祝版一看,版上的每個字的筆痕都陷入木頭中,足有三分深,好像刀刻的一樣,不禁驚奇萬分,贊不絕口。
        后來,人們就用“入木三分”這個成語來比喻見解、議論的深刻。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quán)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