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萬人之敵
成語故事

萬人之敵11.jpg

解釋:

        “萬人之敵”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指能夠?qū)谷f人的能力或?qū)嵙ΑKǔS脕硇稳菀粋€人的武藝高強,足以抵擋眾多敵人,或者形容某人善于統(tǒng)帥軍隊,能夠抵御強大的敵軍。

出處與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和《三國志·張飛傳》。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曾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只能用來記姓名,劍法只能對抗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學能對抗萬人的兵法。而在《三國志·張飛傳》中,魏國的謀臣程昱稱贊關(guān)羽和張飛都是“萬人之敵”。

引申意義與比喻意義:

        除了字面意思外,“萬人之敵”還可以引申為形容某人具有非凡的才能或能力,足以應(yīng)對各種復(fù)雜的情況或挑戰(zhàn)。在比喻意義上,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強大的力量或勢力,如“這支球隊的實力真是萬人之敵”。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有“英勇無敵”、“所向披靡”等,都表示極強的實力或能力。

        反義詞則可以是“不堪一擊”、“弱不禁風”等,表示實力或能力非常弱。

辨析:

        在使用“萬人之敵”時,需要注意它通常用來形容個人的武藝或統(tǒng)帥能力,而不是用來形容整個軍隊或國家的實力。此外,它也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因為在實際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單獨對抗萬人。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萬人之敵”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個人武藝和統(tǒng)帥能力的重視。在古代社會,戰(zhàn)爭是常態(tài),因此個人的武藝和統(tǒng)帥能力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至關(guān)重要。這個成語也鼓勵人們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應(yīng)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同時,它也提醒人們不要過于自負和輕敵,因為在實際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真正能夠做到“萬人之敵”的人是非常罕見的。綜上所述,“萬人之敵”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和智慧的成語,它鼓勵人們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應(yīng)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同時,在使用這個成語時,也需要注意它的適用范圍和限制條件,避免誤用和濫用。

萬人之敵1.jpg

成語故事:

        項羽是下相(今江蘇宿遷)人,項家世代都是楚國的名將,因封在項城,因而姓項。
        項羽年少時候,斷文識字,沒有什么長進,又改學劍術(shù),也沒有學成。叔父項梁很惱火,責備他說:“你怎么這樣沒出息,學什么都學不好。”而項羽并不為此羞恥,理直氣壯地說:“識字只不過記記姓名而已,劍術(shù)只能對付一個人,都沒什么意思。我要學就學可以敵萬人的學問?!表椓郝犃撕荏@奇,這孩子口氣這么大!于是教他兵法。項羽對學兵法非常喜歡,但略知兵法的大意,就不再鉆研下去了。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會稽,渡錢塘江,項羽和項梁也在旁邊觀看。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駕浩浩蕩蕩,威嚴盛大,就指著秦始皇說:“這個人,我可以取而代之?!表椓簢樀泌s緊捂住項羽的嘴巴。從此,項梁特別喜歡項羽,認為他以后必定能成就大事。項梁的父親項燕是楚國名將,曾擊破秦軍20萬,后來在與秦將王翦的交戰(zhàn)中,兵敗自殺。項梁對項羽寄予厚望,叔侄暗暗積蓄力量,以報秦殺祖之仇。
        不久,陳勝在大澤鄉(xiāng)拉起反秦的大旗,項羽跟隨項梁在會稽舉兵響應(yīng)。項羽雖然沒有尺寸之地,起事于田野之中,然而他勇猛善戰(zhàn),威震天下,短短三年之內(nèi),就成為各路諸侯的統(tǒng)帥。當時威服諸侯,分割天下,分封王侯,一切政事,全由項羽一人出令。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終于成就了霸王之業(yè)。
        后來,成語“萬人之敵”,用來指足以抵御萬人之敵的高強武藝。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quán)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