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火燒不起來。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來源與故事:
在三國時期,曹操率領大軍準備渡過長江,占領南方。孫權和劉備聯(lián)手對抗曹操。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提出使用火攻策略來燒毀曹操的船只。然而,要實施這一策略,需要有合適的風向。諸葛亮通過觀察天文和氣象,預測到將會有東風,但他需要等待這個合適的時機。在這個等待期間,諸葛亮表示,一切都準備好了,唯一缺少的就是這東風。最終,當東風刮起時,火攻策略成功實施,曹操的大軍大敗。
引申意義:
在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之后,有時仍需要等待或尋找那個關鍵的、決定性的因素或條件,才能最終實現(xiàn)目標。
比喻意義:
這個成語現(xiàn)在用來形容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還差最后一個關鍵條件或因素,只有等待或滿足了這個條件,才能順利進行或完成。
近義詞:
一切就緒、準備就緒
反義詞:
毫無準備、手忙腳亂
辨析: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與“一切就緒”意思相近,都表示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更強調那個唯一缺少的關鍵條件,而“一切就緒”則沒有這個特別的強調。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智慧,即在規(guī)劃和執(zhí)行中注重細節(jié)和時機的把握。它也提醒人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并認識到有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區(qū)別可能就在于那一個關鍵的條件或因素。同時,這個成語也表達了在面對復雜和困難的任務時,需要耐心和智慧地等待和利用有利的機會。
成語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與孫權、劉備的聯(lián)軍在赤壁對峙。
當時,在赤壁南岸負責指揮御敵的是東吳大都督周瑜,而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在旁參贊軍機。他倆都認為,只有用火攻才能打敗曹操。
可當一切準備就緒,周瑜發(fā)現(xiàn)時值隆冬,每天都刮西北風,如用火攻,不但無法燒毀曹軍的船只,而且會燒到自己頭上。一急之下,不由口吐鮮血,病倒在床。
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便前去探望,故意問他為何得病。周瑜不肯據(jù)實相告,說:“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住不生病呢?”
諸葛亮見他不肯實說,笑著說:“天有不測風云,又有誰能料得到呢?”
周瑜聽出諸葛亮語意雙關,便問諸葛亮有無治病良藥。諸葛亮說:“我有一個藥方,一定能治好都督的病?!?br/> 于是,諸葛亮取來紙筆,寫了十六個字:“欲破曹公,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br/> 周瑜見了,心中十分佩服,虛心向諸葛亮請教破敵之策。諸葛亮會觀察天象,知道最近幾天會有東南風出現(xiàn),但他故弄玄虛,說他會呼風喚雨,能借來東南風。周瑜聽了,病頓時好了。
諸葛亮讓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了七星壇,他登壇作法,裝作呼風喚雨的樣子。而周瑜作好一切火攻的準備,只等東南風起,便馬上進兵。
三天以后的深夜,果然刮起了東南風。周瑜馬上下令向曹軍發(fā)動進攻。又派人去南屏山殺諸葛亮,但諸葛亮早離開東吳回荊州,布置劉備大軍向曹軍發(fā)動攻擊了。
這次赤壁之戰(zhàn),最后以東吳勝利、曹操失敗而告終。
后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切都已齊備,就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