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專橫跋扈形容人獨斷專行,蠻不講理,常用來指那些掌權(quán)者或者處于強勢地位的人的霸道行為。其中,“專橫”意為專斷強橫,“跋扈”則形容霸道、不講理。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最早可見于《后漢書·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贝硕蚊枋隽嘶实勰晟俾斆?,了解梁冀的驕橫性格,并在一次朝會中當眾稱其為“跋扈將軍”,從而展現(xiàn)了梁冀的專橫態(tài)度。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后來引申為一般性地描述某人或某集團的強橫霸道行為,不僅僅局限于政治場合。它也常用來形容那些不遵守規(guī)則,為所欲為的人。
比喻意義:
比喻權(quán)勢滔天,為所欲為,不受法律或道德約束的行為。
近義詞:
霸道、強橫、蠻不講理、橫行霸道。
反義詞:
謙遜、和善、通情達理、溫文爾雅。
成語辨析:
“專橫跋扈”與“橫行霸道”都有強橫霸道之意,但“專橫跋扈”側(cè)重于描述行為主體的專斷和強橫,通常涉及權(quán)力或地位的濫用,而“橫行霸道”則更強調(diào)行為的無所顧忌和不擇手段。 與“盛氣凌人”相比,“專橫跋扈”更多地強調(diào)權(quán)力和地位背后的霸道行為,而“盛氣凌人”則側(cè)重于形容因地位或財富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的態(tài)度。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專橫跋扈”這個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于權(quán)力運行的一種批判態(tài)度。在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仁政”和“德治”,認為權(quán)力應(yīng)該被用來造福百姓,而不是用來滿足個人的私欲。因此,“專橫跋扈”被視為一種背離正統(tǒng)價值觀的行為。
從智慧的角度來看,這個成語提醒人們要警惕權(quán)力的濫用,同時也鼓勵人們在面對強權(quán)時保持獨立思考和勇敢反抗的精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專橫跋扈”已經(jīng)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于描述各種場合中的霸道和不講理行為。
故事:
東漢時期,大將軍梁商執(zhí)掌朝政。他的兒子梁冀生得賊眉鼠眼,面目可惡,但卻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成為鄉(xiāng)里一霸。
梁冀仗著父親是大將軍,妹妹是漢順帝的皇后,因此官運亨通,連連升級,做到了河南尹。在任上,他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民憤極大。
洛陽縣令呂放將梁冀作惡的情況告訴了梁商。梁冀被父親狠狠地罵了一頓,因此對呂放懷恨在心,就趁呂放外出時將他暗殺了。為了瞞天過海,他讓父親委任呂放的弟弟呂禹為洛陽令,追捕呂氏宗族中可疑之人,為此冤死了上百人。
公元前141年,梁商病故,因為梁家掌握大權(quán),漢順帝只好讓梁冀繼承做大將軍。從此,梁冀更加為所欲為,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漢順帝不到30歲就被活活氣死了。
順帝死后,許多忠良大臣都主張立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為君。梁冀卻為了便于自己專權(quán),強行立年僅8歲的劉纘為新皇帝,史稱漢質(zhì)帝。不料漢質(zhì)帝卻很聰明,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罵梁冀是“跋扈將軍”。梁冀惱羞成怒,暗中下毒害死了漢質(zhì)帝。
質(zhì)帝死后,梁冀見自己的妹妹正與蠡吾侯劉志議婚,就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立劉志為君,史稱漢桓帝?;傅郾涣杭綋砹?自然愿意納他的妹妹為后。梁冀想趁機動用國庫迎娶,遭到忠良大臣杜喬、李固的強烈反對。梁冀就找了個借口,將他二人害死。
梁冀仗著自己的權(quán)勢,敲詐勒索,貪贓枉法。他向扶風郡的財主孫奮借錢5000萬,孫奮只借給他50萬,他就把孫奮兄弟活活打死,吞掉了他們的大半財產(chǎn)。下邳人吳樹,在任宛縣縣令時,沒有包庇梁冀的親友,反而將其中幾十個罪大惡極的斬首示眾。梁冀懷恨在心,后來吳樹升為荊州刺史,梁冀假裝設(shè)宴為他餞行,卻在酒中下毒,毒死了吳樹。
梁冀在皇帝面前也是趾高氣揚。朝政議事時,他說了算,連皇上也不能有異議?;傅燮鸪跽J為梁冀有立己之功,也不與他計較。后來知道他陷害忠良,草菅人命,不由也憤憤不平。
皇后的妹妹去世后,桓帝很寵愛梁貴人。梁貴人本姓鄧,父親早亡,母親宣氏改嫁,梁冀的妻子見鄧氏美貌,就收為干女兒,送進宮中,封為貴人。梁冀怕宣氏泄露真情,就派人去暗殺她,不料刺客被抓住。
漢桓帝得知后,非常氣憤。他早就對梁冀專橫跋扈,視自己為傀儡,獨斷專權(quán)的行為不滿,便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密謀,派出1000御林軍將梁冀的將軍府圍住,收回大將軍印,將梁冀降為都鄉(xiāng)侯。
梁冀失去大權(quán)后,害怕皇上會進一步降罪,就和老婆一起畏罪自殺了。他死后,朝廷從他家搜出了30多億錢財產(chǎn)。他的田產(chǎn)都分給了窮苦的百姓,人們拍手稱快。
后來,人們就用“專橫跋扈”這個成語,來指蠻不講理,橫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