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從善如流,形容一個人非常樂意接受正確的意見或建議,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自然、順暢,毫無阻礙。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古代中國的史書《左傳·成公八年》。原文是“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意指君子接受正確的意見應該像水流那樣迅速而自然。
成語來源與引申意義:
來源:該成語源于古代經(jīng)典文獻,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接受善言、改正錯誤的積極態(tài)度。
引申意義:除了形容接受正確意見外,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道德修養(yǎng)、學問追求上不斷進步,樂于接受新知。
比喻意義:
比喻接受正確意見或建議的順暢自然,就像水流一樣不可阻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從諫如流、虛懷若谷,都表示樂于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反義詞:固執(zhí)己見、剛愎自用,表示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
成語辨析:
“從善如流”與“從諫如流”都有樂于接受正確意見的意思,但“從善如流”更側重于形容接受善言的自然和順暢,而“從諫如流”則更強調對規(guī)勸、建議的接受。
文化內涵與智慧:
文化內涵: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道德修養(yǎng)、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在古代中國,君子被要求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學識,而“從善如流”正是這種品德的體現(xiàn)之一。
智慧:成語所蘊含的智慧在于提醒人們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勇于承認并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學習和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像水流一樣不斷前進,最終達到更高的境界。
成語故事:
春秋后期,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兼并周圍的小國。公元前585年,楚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楚軍的強大攻勢,便向晉國求救。
鄭國是晉國的盟國,晉景公豈能坐視不管,立即派大將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晉軍進入鄭境后,很快與楚軍相遇。晉軍見楚軍來勢很猛,便退兵回國。
欒書十分惱火,便率兵去攻打與楚國結盟的蔡國。蔡國國君慌了,急忙向楚國求救。
楚國本不想和晉兵交戰(zhàn)。但蔡國是受它保護的,不能坐視不救,便馬上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帶領所屬申縣和息縣的軍隊前去救援。
欒書聽到楚軍前來救援蔡國,十分惱火,便準備派趙同等兩位大將前去迎擊楚軍。欒書的部將韓獻子、范文子等勸阻說:
“楚軍去而復回,銳氣很盛,一定很難對付。況且,我們即使打勝仗了,也只戰(zhàn)勝楚國兩縣的軍隊,不足為榮;而萬一打敗了,那就是莫大的恥辱,人家會說我們晉軍連楚國兩個縣的軍隊也打不過。所以,不如收兵回國好?!?br/> 欒書聽了,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便準備收兵回國。趙同等大將心中很不以為然,對欒書說:
“元帥,你手下有這么多將領,只有三個人主張撤兵回國,可見想打的人占多數(shù)。而多數(shù)人的想法往往是正確的,你為什么偏偏聽他們三個人的意見呢?”
欒書搖搖頭,回答說:“你們錯了。意見的正確與否,不在于多數(shù)人贊成和反對。多數(shù)人的意見并不一定正確,但正確的意見一定是能代表多數(shù)的。韓獻子他們三位都是晉國的賢人,他們的意見雖然表面上是少數(shù),但實際上是代表多數(shù)人意見的。你們別多說了,我決定采納他們的意見?!?br/> 于是,欒書便下令退兵回國。
過了兩年,欒書又奉令攻打蔡國和沈國,韓獻子等三人為他出謀劃策,很輕易取得了勝利。
由于欒書能正確地聽從部下的意見,人們稱贊他說:
“欒書能從善如流,真是個好樣的!”
后來,“從善如流”這一成語,用來形容能虛心地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