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分給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也指從別人那里分享一杯殘羹剩飯。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成語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西漢時期的歷史事件。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dān)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于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知道后,并不以為意,反而嬉皮笑臉地對項羽說:“我們兩人是結(jié)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他燉成肉羹,一定不要忘了分給我一杯肉羹吃。”項羽聽了很生氣,但也無可奈何。
引申意義:
后來,“分我杯羹”這個成語就從這里引申出來,用于表示從別人那里分享利益或者殘羹剩飯。
比喻意義:
多被用來比喻某人想從他人那里得到一些好處或利益,或者指某人想要插手或參與他人的事情以獲取利益。
近義詞:
分一杯羹、殘羹冷炙(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等。
反義詞:
獨享其成(指獨自享受成功的成果,不與他人分享)。
成語辨析:
“分我杯羹”和“分一杯羹”意思相近,但“分我杯羹”更強調(diào)個體的主觀愿望,即“我”想要分享;“分一杯羹”則更側(cè)重于描述客觀事實,即某人或某團體分享了某利益。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1. 權(quán)謀智慧: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古代權(quán)謀文化中的一種智慧。劉邦通過巧妙的話語,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懼和機智,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項羽的殺心,展現(xiàn)了在困境中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
2. 人情世故:另一方面,這個成語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于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劉邦知道在那種情況下,過于強硬或軟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因此他采用了一種既不失尊嚴又能緩解緊張氣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3. 利益分配:成語還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問題。在古代社會,利益的分配往往是非常復(fù)雜和敏感的。劉邦通過提出“分我杯羹”這樣的要求,實際上是在暗示項羽,即使要殺其父親,也應(yīng)該考慮到兩人之間的利益和關(guān)系。
4. 心理戰(zhàn)術(shù):此外,這個成語還體現(xiàn)了心理戰(zhàn)術(shù)的運用。劉邦深知項羽的性格和處境,因此他的話語既有挑釁的成分,也有安撫的成分,目的是為了讓項羽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的動搖和猶豫。
總的來說,“分我杯羹”這個成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或語言表達,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生智慧,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借鑒。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的軍隊滅秦之后,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天下而連年征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楚之爭。
項羽先是在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縣東)設(shè)下“鴻門宴”,可惜未能殺成劉邦。
不久,項羽領(lǐng)兵進入秦朝國都咸陽,殺掉了秦降王子嬰,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漢二年春,劉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之后,率兵五十六萬討伐項羽,被項羽打敗,父親和妻子(呂后)也被楚軍活捉。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萬分,不得不率一小隊人馬逃逸。此后,劉邦率領(lǐng)從韓信手中接過的軍隊,繼續(xù)同項羽對峙。
項羽因后方被彭越的軍隊干擾,絕了軍糧,無法迅速擊潰劉邦,心里很急。他就在軍中置放了一個高高的切菜板,將劉邦的父親按在上面,對劉邦說:“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話,我就煮吃了你的父親!”
劉邦則回答:“我與你項羽曾經(jīng)一起擁戴過楚懷王,并且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也等于是你的父親。你如今果真要煮吃了我父親的話,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惱火極了,真的想立刻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但他的叔父項伯勸他說:“究竟是誰最后能坐天下,現(xiàn)在還很難說,何況爭天下的人是決不會顧個人小家的。你現(xiàn)在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了,不會有什么好處,只能增加他的仇恨?!?br/> 項羽想想也有道理,就放棄了殺掉劉邦父親的念頭。
后來,“分我杯羹”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分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