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百科知識 > 鋰電 > 正文

鋰礦

目錄
  • 鋰礦
自然生成的可以經(jīng)濟開采的鋰資源。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發(fā)現(xiàn)鋰礦物和含鋰礦有150多種。作為制取鋰的礦物原料主要是鋰輝石(含Li2O5.8%~8.1%)、鋰云母(含Li2O3.2%~6.45%)、磷鋰鋁石(含Li2O7.1%~10.1%)、透鋰長石(含Li2O2.9%~4.8%)及鐵鋰云母(含Li2O1.1%~5%),其中前3個礦物最為重要。 智利、中國和阿根廷是碳酸鋰產(chǎn)能最大的3個國家,2007年,該3國滿足了全球94%的碳酸鋰需求。智利、中國、阿根廷都有較多的鋰礦儲量,但它們都在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面前黯然失色。據(jù)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匯報說烏尤尼鹽沼下的鋰儲量大得驚人,幾乎占有全世界鋰的一半。

簡介

  Li Mines

  (Li)是自然界中最輕的金屬。銀白色,比重0.534,熔點180℃,沸點1347℃。鋰是由瑞典化學家貝齊里烏斯(J.J.Berzelius)的學生瑞典人阿爾費德松(J.A.Arfvedson)于1817在分析研究從攸桃島(Uto¨)采得透鋰長石時首次發(fā)現(xiàn)的,貝齊里烏斯把這種新金屬稱為Lithium。1818年英國人戴維(H.Davy)通過電解碳酸鋰制得小量金屬鋰。1855年德國人本生(R.W.Bunsen)和馬提生(A.Matthiessen)通過電解熔融氯化鋰制得較大量的金屬鋰,并較詳細地研究了它的性質。1923年德國開始鋰的工業(yè)生產(chǎn)。

  鋰是活潑金屬,很柔軟,在氧和空氣中能自燃。鋰也是一種重要的能源金屬,它在高能鋰電池、受控熱核反應中的應用使鋰成為解決人類長期能源供給的重要原料。鋰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50年代,由于研制氫彈需要提取核聚變用同位素6Li,因而鋰工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鋰則成為生產(chǎn)氫彈、中子彈、質子彈的重要原料。鋰的化合物還廣泛用于玻璃陶瓷工業(yè)、煉鋁工業(yè)、鋰基潤滑脂以及空調、醫(yī)藥、有機合成等工業(yè)。鋰系列產(chǎn)品廣泛應用于冶煉、制冷、原子能、航天和陶瓷、玻璃、潤滑脂、橡膠、焊接、醫(yī)藥、電池等行業(yè)。全世界有鋰礦資源的國家不足十家,亞洲中國獨有。

  鋰為稀堿元素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比較廣泛,在地殼中平均含量為20×10-6(泰勒,1964),在主要類型巖漿巖和主要類型沉積巖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在花崗巖中含量較高,平均含量達40×10-6(維諾格拉多夫,1962)。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發(fā)現(xiàn)鋰礦物和含鋰礦有150多種,其中鋰的獨立礦物有30多種,大部分是硅酸鹽(占67%)及磷酸鹽(占21.2%),其他則很少。作為制取鋰的礦物原料主要是鋰輝石(含Li2O5.8%~8.1%)、鋰云母(含Li2O3.2%~6.45%)、磷鋰鋁石(含Li2O7.1%~10.1%)、透鋰長石(含Li2O2.9%~4.8%)及鐵鋰云母(含Li2O1.1%~5%),其中前3個礦物最為重要。

選礦

  鋰礦選礦方法,有手選法、浮選法、化學或化學-浮選聯(lián)合法、熱裂選法、放射性選法、粒浮選礦法等,其中前3種方法較為常用。鋰礦選礦原理最合理的方案:破碎機,球磨機,跳汰機,浮選機。

分布

  智利、中國、阿根廷都有較多的鋰礦儲量,但它們都在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面前黯然失色。據(jù)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匯報說烏尤尼鹽沼下的鋰儲量大得驚人,幾乎占有全世界鋰的一半。如果把鋰礦資源完全開發(fā)出來,南美窮國玻利維亞將富可匹敵中東巨頭沙特阿拉伯。

  中國鋰礦資源按基礎儲量計,占全世界的13.7%;按儲量計,占全世界的25.7%。

  值得指出的是,應用最廣泛因而更重要的碳酸鋰,是生產(chǎn)二次鋰鹽和金屬鋰的基礎材料,因而是鋰工業(yè)中最關鍵的產(chǎn)品,其它工業(yè)鋰產(chǎn)品則基本上都是碳酸鋰的下游產(chǎn)品。截至2007年底,全球碳酸鋰需求量約為9.3萬噸,比上年增長7.4%。近10年來年平均年增長率達7%以上。智利、中國和阿根廷是碳酸鋰產(chǎn)能最大的3個國家,2007年,該3國滿足了全球94%的碳酸鋰需求。

  2009-2013中國年碳酸鋰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碳酸鋰的提取從來源可分為礦石提取和鹽湖鹵水提取兩種。中國生產(chǎn)的碳酸鋰80%以上為礦石提取,而全球80%為鹽湖鹵水提取。目前,全球碳酸鋰市場的產(chǎn)業(yè)集中度很高,前三大公司CR3)共計占有65%的市場份額。這樣的行業(yè)格局增強了對下的議價能力,有利于價格保持高位。

 


內容來自百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