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 物 > 蕭衍 > 列表
蕭衍 共有 58 個詞條內容

減免“三調”

    根據(jù)史書記載:梁臺建,仍下寬大之書,東昏時雜調,咸悉除省。天監(jiān)元年(502年)四月丙寅,詔逋賦,口錢,勿復收。天監(jiān)十六年(517年)正月辛未詔:“尤貧之家,勿收今年三調。其無田業(yè)者,所在量宜賦給”。普通元年(520年),“尤貧之家,勿收常...[繼續(xù)閱讀]

蕭衍

尊經崇儒

    《廣弘明集》卷三十載有梁武帝的《述三教詩》:“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闭赵娭兴f,似乎蕭衍青年時期奉儒學,中年信仰道教,晚年才改崇佛法。實際上他把自己的信仰這...[繼續(xù)閱讀]

蕭衍

重視道教

    以道家哲學為重要思想淵源與宗教理論的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最初是由一些講神仙之術的方士創(chuàng)造的,東漢后期逐漸流行。黃巾起義失敗后,曹魏對道教采取了鎮(zhèn)壓、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政策...[繼續(xù)閱讀]

蕭衍

篤信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兩漢時期開始傳入我國內地。東漢明帝時,楚王劉英好浮圖,喜招聚方士桑門。永平八年(65年),明帝下詔,稱“楚王頌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有關佛家的官方文件...[繼續(xù)閱讀]

蕭衍

“三教同源”說與“真神佛性”說

    梁武帝在幾乎欽定佛教為國教的前提下,他以一個“菩薩皇帝”的身份,提出了一個富有六朝時代特色的佛學理論:即“三教同源”和“真神佛性”之說?!叭掏础闭f實際上是如何去恰當處理儒、佛、道之間關系的一種理論或學說...[繼續(xù)閱讀]

蕭衍

興學、講學與選士

    南朝170年間,封建統(tǒng)治者對興辦學校教育比較重視,私家講學之風也頗為興盛,還出現(xiàn)了類似單科大學性質的“四學館”,開了隋唐時期??平逃贫鹊南群印H缢挝牡蹌⒘x隆雅好藝文,弘振國學。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征召雷次宗至京...[繼續(xù)閱讀]

蕭衍

洛口、鐘離之戰(zhàn)

    梁武帝時,和北魏的邊境爭戰(zhàn)不斷,大都為我往你來的邊境掠地之戰(zhàn),現(xiàn)擇其要者和具有較大影響者,作一闡述。天監(jiān)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大舉北伐,以揚州刺史蕭宏都督北伐諸軍事,尚書右仆射柳惔為副,王公以下各上國租及田谷以助軍...[繼續(xù)閱讀]

蕭衍

沿淮爭奪與浮山堰之筑

    梁與北魏在軍事上的爭奪,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地區(qū),一是西部的益州和梁州,即今川北和漢中地區(qū);二是中部的漢水沿線,即今襄陽、漢江以北;三是東部的淮河沿線,即今安徽壽春、鳳陽與江蘇淮安、徐州一帶,其中爭奪最為激烈的是東部沿淮...[繼續(xù)閱讀]

蕭衍

普通五年后的幾次北伐

    普通五年(524年)六月,梁武帝以豫州刺史裴邃督征討諸軍事北伐魏。此年為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北魏自孝文帝(宏)于499年死后,北魏統(tǒng)治進入衰亡的后期。孝文帝死,子恪即位(宣武帝),史稱當時的北魏政權“寬以攝下”,政治更趨腐敗。...[繼續(xù)閱讀]

蕭衍

與魏的通使和互市

    梁與魏的戰(zhàn)爭和爭奪是兩國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通使和互市。通使就是息兵通好,化干戈為玉帛。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消滅爾朱氏而掌握北魏軍政大權的高歡率兵進逼洛陽,孝武帝元修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別立元善見...[繼續(xù)閱讀]

蕭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