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年間,鄢陵縣著名藏書家蘇源生府下丫鬟慶春酷愛戲曲藝術,竟將自己多年積蓄拿出,購置戲裝道具,招攏閑散藝人,成立了本縣較早的一個梆子班社“慶春班”。該班延續(xù)達半個世紀,至民國初年,終因政局動蕩,戰(zhàn)禍連綿,而難以維...[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咸豐年間,鄢陵縣著名藏書家蘇源生府下丫鬟慶春酷愛戲曲藝術,竟將自己多年積蓄拿出,購置戲裝道具,招攏閑散藝人,成立了本縣較早的一個梆子班社“慶春班”。該班延續(xù)達半個世紀,至民國初年,終因政局動蕩,戰(zhàn)禍連綿,而難以維...[繼續(xù)閱讀]
清咸豐初年(1851)創(chuàng)建于河南密縣超化鄉(xiāng)周崗村,由“李掌包”創(chuàng)辦,俗稱“李掌包馬王爺戲班”。李死后,又由其子李留成、其孫李祥接辦,直至1926年,戲班到河南魯山為綢緞商戶演出,被當?shù)匾还賾魧⑷撕蛻蛳浒韵?戲班始停止活動。該戲...[繼續(xù)閱讀]
鄢陵四街班亦稱“四街戲”,是在“慶春班”興辦兩年后,縣城四街紳士為蘇府丫鬟慶春的義舉所動,征得各商號同意,集資組建班社,定名“四街班”。班址設在城隍廟內,全班20多人,其活動多為富戶豪門唱堂會和應聘下鄉(xiāng)唱廟會。收入...[繼續(xù)閱讀]
成字班是欒川縣“靠山黃”最早的科班。班址在秋扒街,于清咸豐年間開科,由舉人馬慶科出資經辦,以“靠山黃”著名須生莊黑帽(外號)為教師。3年出科,班名未改,原班演出,系“靠山黃”江湖班。約興盛于清同治至光緒初,歷經30余年...[繼續(xù)閱讀]
因有縣衙六班做靠山而得名,建班時間不詳,據(jù)老藝人回憶約建于清咸豐、同治年間,清末民初已聞名于開封及豫東一帶。班址設在縣衙門口的鼓樓上,管主為六班班頭,常演出于“灶君廟”戲院,主要演員有何運(旦)、“一陣風”(旦)等...[繼續(xù)閱讀]
創(chuàng)辦于清同治年間,班址設在縣城內書院街關帝廟內,有演員50多人,經費由四街商戶捐資。先由紳士郭某任會首,后由北街李家、南街羅家、西街路家、東街何家輪流當管主。1920年該班與“六班戲”(由縣衙主辦)合并,1937年更名“移俗社...[繼續(xù)閱讀]
始建于清同治年間,興辦人為商水縣鄧城鄉(xiāng)張灣村趙百元,聯(lián)合練集鄉(xiāng)趙寨村共同主事。掌班張成(即張德榮,綽號“一百二十串”,工青衣)。其他演員還有黃青云(花臉)、曹彥章(武生,別名曹立)、王峻嶺(生)、張水堂(刀馬旦)、趙德福(黑...[繼續(xù)閱讀]
劉家班指利民鎮(zhèn)(老虞城)西大街劉蘭軒所辦戲班(家班),約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1933年琴師韋成魁、花臉王彥山在西關大王廟又辦一科班,3年立科后并入此班。1938年后始有女演員入班,如郭翠琴等。1947年曾與夏邑縣程友林班合并。19...[繼續(xù)閱讀]
建于清同治年間,由洧川縣(今屬尉氏縣轄)四街商會扶植主辦。該班前后延續(xù)百余年,曾數(shù)易班主。后期的班主有杜老三、王運青、張發(fā)文等。主要演員有劉常鰲(紅生)、小黑(紅生)、韓云龍(紅生)、萬喜成(須生)、龍鄉(xiāng)喜(紅生)、師小波...[繼續(xù)閱讀]
尉氏縣公興班建于清同治年間,由河南尉氏縣城四街商會扶植??h商會會長楊厚齋曾在該班任班主。該班以演生、旦戲見長,鼎盛期演員達40余人。主要演員有易湘山(正旦)、銀妞(生)、馬披(丑)、朱群(紅生)等。演出劇目有《李鳳姐賣...[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