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磬玉山、五臺山。位于唐京兆府華原縣(即今陜西耀縣)城東三里。海拔約1000米。山勢高而不險,卑而不夷。翠柏蔥郁,廟宇鱗比,幽雅清靜,景色秀麗。為古代佛道兩教相互活動的地方,文物古跡甚多。山的形勢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大部...[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亦稱磬玉山、五臺山。位于唐京兆府華原縣(即今陜西耀縣)城東三里。海拔約1000米。山勢高而不險,卑而不夷。翠柏蔥郁,廟宇鱗比,幽雅清靜,景色秀麗。為古代佛道兩教相互活動的地方,文物古跡甚多。山的形勢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大部...[繼續(xù)閱讀]
唐代關中平原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渭州渭源縣(即今甘肅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自西向東,流經秦州(今甘肅天水地帶)、隴州(今陜西隴縣南)、岐州(即今陜西寶雞地區(qū))和京兆府的武功縣、周至縣、興平縣、戶縣、咸陽縣,又經唐都長安之...[繼續(xù)閱讀]
渭水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唐原州西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六盤山下的老龍?zhí)?由西北流向東南,經過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寧州(今甘肅寧縣)南部、邠州(今陜西彬縣)和京兆府禮泉縣、涇陽縣,至高陵縣涇渭堡東北注入渭水。全...[繼續(xù)閱讀]
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耀武功,遂改名灞水。發(fā)源于唐京兆府藍田縣東南的秦嶺山中,自東南流向西北,經藍田、萬年縣,在長安城東北30里處與浐水匯合,北流入渭。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由于下游壅塞不通,山洪暴...[繼續(xù)閱讀]
渭水支流。發(fā)源于唐京兆府藍田縣西南的秦嶺山中。自東南流向西北,經藍田縣、萬年縣,在長安城東30里處與灞水匯合,流入渭河。由于該水距長安最近,故很多歷史事件都發(fā)生于浐水附近。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曾于此東耕籍田...[繼續(xù)閱讀]
渭河支流。發(fā)源于唐京兆府戶縣南秦嶺山中的豐谷,自南向北流經戶縣、長安縣,至咸陽縣境注入渭水。唐肅宗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廣平王李俶在此擊敗了安慶緒守將安守忠,終于收復了長安。詩人韋應物有《觀灃水漲》一詩云:“夏雨...[繼續(xù)閱讀]
渭水支流。因周武王在河岸曾建鎬京,故又稱鎬水。發(fā)源于秦嶺石鱉谷中,合竹谷、豹林谷、子午谷諸水西北流,至香積寺與潏水合,謂之交水,又稱福水。又北流與淲池水合,又北經清冷臺西,過慈石門注入渭。隋文帝修建永通渠,引滈水入...[繼續(xù)閱讀]
亦稱沈水。發(fā)源于唐長安城南30里處秦嶺石鱉谷。西北流經樊川、皇子陂和漢長安城西,注入渭水。唐代曾于皇子陂附近修筑清明渠,引潏河水流入長安城中,潏河遂不復入渭。清明渠堙廢后,潏河西流,與交水匯合,注入灃河。...[繼續(xù)閱讀]
渭水支流。發(fā)源于唐京兆府戶縣西南23里的牛首山。北流經秦萯陽宮西,又北合渼池水,又北流至長安縣界入于渭。...[繼續(xù)閱讀]
關中八水:即涇、渭、灞、浐、灃、滈、潏、澇八條河流,分別環(huán)繞于長安四周。正如《西安府志》所說:“長安之地,潏、滈經其南,涇、渭流其后,灞、浐界其左,灃、澇合其右?!奔茨嫌袧?、滈,北有涇、渭,東有灞、浐,西有灃、澇。故...[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