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最先為舶來品,是清代西洋人來華朝供禮品之一,作計時之用,以代替中國古代燒香、沙漏等計時器。收藏鐘表,絕為個人愛好,以下各器僅為個人收藏之極小部分,以饗讀者。400天六柱亭子鐘高41厘米。德國19世紀制造,白瓷面,全銅鍍...[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鐘表最先為舶來品,是清代西洋人來華朝供禮品之一,作計時之用,以代替中國古代燒香、沙漏等計時器。收藏鐘表,絕為個人愛好,以下各器僅為個人收藏之極小部分,以饗讀者。400天六柱亭子鐘高41厘米。德國19世紀制造,白瓷面,全銅鍍...[繼續(xù)閱讀]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第七世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藏區(qū)后,屢遣使赴長安與唐通好并請婚,唐太宗派使臣入藏撫慰,大唐與吐蕃兩地開通并拓寬平整了從邏娑(拉薩)經(jīng)墨竹、澎波、青海玉樹、甘肅金城(蘭州)到長安的唐蕃道。公元641年...[繼續(xù)閱讀]
成都鏡是宋代銅鏡中紀號銘文鏡最大的一類,也是最具特點的鏡類。整個鏡背素地無紋飾,只鑄有紀號銘文。其紀號為長方形印章式,在方框內豎寫一行或多行銘文,字體多用當時盛行的宋版書體。一般銘文在鈕的右側,也有在左側或左右...[繼續(xù)閱讀]
由史可知,中國古代佛造像最精美莫過于南北朝時期,最活躍、最開放莫過于隋唐時期,其佛造像被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家稱之為中國佛造像藝術的“巔峰時期”、“黃金時期”。特別是菩薩造像,他們從佛的侍協(xié)地位——觀音菩薩、大...[繼續(xù)閱讀]
銅墨盒的出現(xiàn)大抵源于為科舉考試的方便。趙汝珍《古玩指南》云:“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艷,然無確據(jù)?!蹦械臍v史,據(jù)清代學者趙之琛的推論和筆者對“云濤購置于京師”墨盒的考證,應該...[繼續(xù)閱讀]
金銀器歷代以來都深受皇室和貴族的喜愛,朝廷賞賜、臣下供奉、以及各國王朝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交往,都以金銀制品作為禮物交往。唐朝時,金銀器制造中心設在長安,主要供宮廷使用,在造型紋飾上吸收西域波斯、羅馬的形式...[繼續(xù)閱讀]
由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商品經(jīng)濟的活躍,今天收藏者的隊伍陣容日益龐大。成都市收藏家協(xié)會從雜件專委會會員收藏品中挑選了部分青銅器及雜件供大家鑒賞,以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識別的能力,并通過這種“聚集”讓大家從歷史和文化...[繼續(xù)閱讀]
在上古時代中國的文化版圖中,成都地區(qū)很早就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文化性格較為獨特的區(qū)域性特征。從西漢時代中央政府大規(guī)模開發(fā)成都經(jīng)濟,導致中原文化迅速入蜀以來,雖然對先秦時代的蜀地文明的許多具體形態(tài)已然語焉不詳...[繼續(xù)閱讀]
2010年11月,成都天府廣場南側東御街人防工程地下5米施工處,兩塊東漢紀功碑驚現(xiàn)出土,引起了廣大群眾的熱烈關注。紛紛要求了解成都以及蜀郡漢代碑刻的情況。西漢碑刻極少,東漢樹碑立傳之風盛行,所以遺存的碑刻最多,亦最精湛。...[繼續(xù)閱讀]
中山先生,我中華國魂,共和之父也。夜撫先生手書《博愛》之銘心舊藏,望九衰翁,亦不禁感觸萬端,入定難期矣。余生民初,可謂親睹亂世瘡痍,民生危艱。愚貧學徒如余者亦能知,先生民族民權民生皆自由平等博愛之道,即我輩億兆蒼生...[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