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身上層通高1.32米,兩側方柱內雕盝形龕,明間為高浮雕交腳菩薩,頭部已被盜鑿不存,左手撫膝,身體風化嚴重。素面舟形身光兩側各雕供養(yǎng)像,緊靠兩側龕柱各雕雙手合十立姿供養(yǎng)像,風化嚴重。右側梢間內人物風化嚴重,殘存手臂上托...[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塔身上層通高1.32米,兩側方柱內雕盝形龕,明間為高浮雕交腳菩薩,頭部已被盜鑿不存,左手撫膝,身體風化嚴重。素面舟形身光兩側各雕供養(yǎng)像,緊靠兩側龕柱各雕雙手合十立姿供養(yǎng)像,風化嚴重。右側梢間內人物風化嚴重,殘存手臂上托...[繼續(xù)閱讀]
由于塔柱北側早年坍塌,雕刻在塔柱上層方形帷幕內頂部的蓮花圖案僅存南側的部分。盡管殘存不多,但依舊展現(xiàn)出北魏蓮花圖案設計雕刻的藝術特色及應用中的靈活性。12.第1窟中心塔柱上層寶蓋內頂部西南隅...[繼續(xù)閱讀]
塔身下層頂部為仿一斗三升拱支撐瓦壟頂,瓦壟下檐為半圓形檐椽。斗拱雕刻為獸形,雖風化嚴重,但僅存的雕刻形象生動特別,體現(xiàn)了佛教護法思想。13.第1窟中心塔柱西面下層獸形斗拱...[繼續(xù)閱讀]
通高5.39米。塔基立面呈橫向長方形,左高右低,風化嚴重,殘存博山爐及兩側供養(yǎng)人像。右側約三分之一處有縱向裂隙。塔身高3.75米,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高2.46米。龕式部分的下半段為舊作品,風化嚴重。龕內可見高浮雕坐佛像盤坐輪廓...[繼續(xù)閱讀]
塔柱東面通高約5.4米。由下至上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分上下兩層,分別開龕造像。塔身縱貫黏結裂隙的痕跡,左側為原雕,右側為黏結石料后的仿品。15.第1窟中心塔柱東面...[繼續(xù)閱讀]
北魏原雕三間式龕,明間置交腳菩薩,兩側明間為弟子像。其中右側梢間內的立姿弟子手持禪杖擔于右肩,形象生動。16.第1窟中心塔柱東面上層盝形龕...[繼續(xù)閱讀]
整齊壯觀的方形三角垂飾寶蓋與塔身龕式造像構成中心塔柱上層的雄偉姿態(tài)。是為1983年修復后的形象。17.第1窟中心塔柱東南側上層龕像...[繼續(xù)閱讀]
壁面下寬上窄,底邊寬約8.7米,頂邊寬約7米,上下高約5.5米,呈不規(guī)則梯形。壁面分四層雕刻。底層平臺正面為跪姿供養(yǎng)者簇擁博山爐; 第2層布置一個大型四柱三間式盝形龕,中央明間高約3米,寬約2.8米,主像交腳菩薩坐獅子座。兩側梢間...[繼續(xù)閱讀]
盝形龕明間內主像乃交腳菩薩,身高3.15米,寶冠高聳,花冠兩側寶繒上翹至頭光。菩薩面相輪廓方正豐滿,布滿小洞,部分小洞殘留木楔,右頰殘留少量泥皮,是為包泥彩繪遺留。上半身前挺,衣紋剝蝕不清,左肩處有裂隙。胸前隱約可見殘存...[繼續(xù)閱讀]
雖風化剝蝕嚴重,但畫面依舊富有立體感。左側為菩薩頭光火焰紋的殘存; 右側為菩薩身光,由內至外分別是化生飛天和火焰紋。雕刻細膩、形象生動。20.第1窟北壁龕主尊背光右側...[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