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小管在解剖上分為:彎曲部的S1段,直部及與彎曲部直接相連的S2段,以及與亨氏襻相連的S3段。近端小管細胞間連接不太緊密,對許多離子的細胞間通透性較高,對水的通透性也很強。(一)鈉在近端腎小管的重吸收分為兩種時相。第一...[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近端小管在解剖上分為:彎曲部的S1段,直部及與彎曲部直接相連的S2段,以及與亨氏襻相連的S3段。近端小管細胞間連接不太緊密,對許多離子的細胞間通透性較高,對水的通透性也很強。(一)鈉在近端腎小管的重吸收分為兩種時相。第一...[繼續(xù)閱讀]
亨氏襻由4個節(jié)段組成:粗降支、細降支、細升支及粗升支,后者又分為髓質粗升支和皮質粗升支。該部約重吸收濾液中25%~40%(平均30%)的鈉。亨氏襻不同節(jié)段的解剖特點及對水鈉的不同通透特性在腎臟的濃縮稀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經...[繼續(xù)閱讀]
遠端小管分為遠曲小管及與集合管相連的連接小管兩部分。這些腎小管均含豐富的Na+-K+-ATP酶,可形成Na+的跨膜化學梯度,促使Na+從管腔側通過氨氯吡咪敏感的鈉通道和Na+-Cl-協(xié)同轉運而進入細胞內。遠曲小管鈉重吸收量較其他腎小管少...[繼續(xù)閱讀]
集合管分為皮質集合管(CCD)、外髓集合管(OMCD)及內髓集合管(IMCD)三部分,是腎臟調節(jié)鈉排泌的最后節(jié)段。(一)皮質集合管包含兩類細胞,即主細胞和間細胞。前者約占2/3,負責Na+、K+的轉運;后者參與H+與HCO3-的轉運,并與Cl-重吸收及腎臟的...[繼續(xù)閱讀]
逆流倍增是目前公認的形成腎臟濃縮稀釋功能的基本原理。由于:①亨氏襻、腎小管各段以及直小血管解剖上特殊的“U”型排列;②小管各段對H2O、NaCl及尿素等通透情況不同;③亨氏襻粗升支對NaCl的主動重吸收等因素,造成腎髓質從表...[繼續(xù)閱讀]
(一)ADH的作用ADH由下視丘視上核及室旁核所分泌,通過V1及V2兩種受體起作用。前者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肝臟、腎小球系膜細胞、直血管以及腎髓質間質細胞;后者則主要位于亨氏襻粗升支及集合管的上皮細胞,調節(jié)水的重吸收。當...[繼續(xù)閱讀]
該調節(jié)主要影響鉀在細胞內外的轉運。當鉀從胃腸道吸收后,最初4~6小時中只有部分從腎臟排出,剩余80%則通過腎外調節(jié)機制,暫時轉運入細胞內,使血鉀濃度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由于細胞內的K+濃度遠遠高于細胞外,因此K+從胞外向胞...[繼續(xù)閱讀]
正常飲食中約90%的K+通過腎臟排出,腎單位的不同節(jié)段起不同的作用,包括腎小球的濾過、腎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遠端腎小管對鉀的分泌。(一)腎小球濾過腎小球對K+完全自由濾過,濾液中的K+濃度基本上與血漿相同...[繼續(xù)閱讀]
(一)醛固酮醛固酮可刺激集合管主細胞泌鉀。當醛固酮與胞內受體結合后,形成復合物,能刺激細胞核基因轉錄,合成醛固酮誘導蛋白。在醛固酮作用早期,管腔上的上皮鈉通道大量開放,Na+重吸收增加,Na+-K+-ATP酶的活性明顯增強,使管腔內...[繼續(xù)閱讀]
細胞內外都有緩沖體系,但緩沖對的組成略有不同。細胞外液(ECF)中最主要的緩沖對是HCO3-/CO2,其次為磷酸對;而細胞內液(ICF)中除上述兩者外,蛋白緩沖對也起一定的作用。在所有緩沖對中,以HCO3-/CO2最為重要,其緩沖公式如下:注:0.03為...[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