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東北,曲江池北面。呈長梁狀,西南~東北走向。長約3500米,寬200~300米,中部高出兩側(cè)10~20米,最高處在鐵爐廟北側(cè),海拔467米。南有平行的地裂隙。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這一帶就是宜春苑游覽勝地。漢宣帝至...[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東北,曲江池北面。呈長梁狀,西南~東北走向。長約3500米,寬200~300米,中部高出兩側(cè)10~20米,最高處在鐵爐廟北側(cè),海拔467米。南有平行的地裂隙。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這一帶就是宜春苑游覽勝地。漢宣帝至...[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城北1.5公里。東起浐河岸,西至漢長安城遺址,長約15公里。《三秦記》謂“龍首原起自南山東義谷浐河西岸,至長樂坡西北,屈曲至長安古城,六七十里。”《水經(jīng)注》:“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而得名。潘岳《關中記》和張衡...[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南界,東連少陵原,西至勛陰坡,南起韋曲鎮(zhèn),北接三爻村。系少陵原向西北延伸的一個分支部分?!断虒幙h志》:“總為鴻固原,南曰少陵原,北曰鳳棲原”。并引舊志:“漢神爵四年鳳凰集杜陵,故名”。...[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之南,當浐河與潏河(古稱樊川)之間。北起黃渠、春臨、里王等村,南達韋兆、引鎮(zhèn),長約20多公里,寬6~10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海拔470~630米,高出西安100~200米,最高處在三兆之南。漢時叫鴻固原;漢宣帝葬杜陵,故又稱杜陵原...[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東南,浐河上游,湯峪與庫峪二水之間,少陵原與白鹿原并排于其北,秦嶺北麓的石門山聳于其南(或說南連蕢山)。海拔600~700米,長約7公里,寬約4公里(8華里)故又叫八里原,亦叫涼風原。南山出湯峪至西安的道路就橫經(jīng)八里原?!?..[繼續(xù)閱讀]
北周時原名。今西安市長安縣境。庾信《周儀同松滋公拓技競夫人尉遲氏墓志銘》:“建德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葬于京兆之北陵原。”...[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東南,灞河與浐河之間的黃土原地。東北稍高,向西南傾斜。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六七公里至十多公里。海拔高600~780米,最高803.9米,高出西安200~300多米。有鯨魚溝自東南向西北流,注入浐河。原面分割為二,東北半部比西...[繼續(xù)閱讀]
位于西安灞橋東北,西安至高陵的公路東側(cè),東至臨潼斜口,南起洪慶鎮(zhèn),北抵新合。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5公里,海拔430米上下。與西安市所在地一樣,屬渭河南側(cè)的二級階地。北俯渭河,西臨灞水,東南接連臨潼驪山西側(cè)的黃土原,地當要沖...[繼續(xù)閱讀]
位于臨潼縣驪山西麓的洪慶山西側(cè),隔灞河與白鹿原相對,以位于洪慶鎮(zhèn)東部黃土塬坡而得名。東起栗溝口,西至洪慶街東側(cè),東西長約10公里,為東部狹窄、西部較寬的三角形的斷塊和洪積扇群。平均海拔650米,最高處三陽院,海拔857米,因...[繼續(xù)閱讀]
位于今西安市閻良區(qū)和三原縣北一帶。原的東北面被石川河切斷,南面是不規(guī)則溝道丘陵地帶。閻良區(qū)北側(cè)海拔500米左右,原下有斷塬村。荊山之名可能與古氏族姓氏有關。...[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