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等在天人關系上的辯論,說明儒學開始突破舊體系的束縛,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但是,魏晉以降,佛教和道教興盛起來,與儒家并立為三,互爭短長,儒學已不再享有獨尊地位。面對佛、道的挑戰(zhàn),儒學要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就必然要涉...[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韓愈等在天人關系上的辯論,說明儒學開始突破舊體系的束縛,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但是,魏晉以降,佛教和道教興盛起來,與儒家并立為三,互爭短長,儒學已不再享有獨尊地位。面對佛、道的挑戰(zhàn),儒學要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就必然要涉...[繼續(xù)閱讀]
論及唐代后期儒學,一般的意見總嫌其粗淺,在哲學理論上沒有什么貢獻。確實,唐代后期的儒學思想家們既沒有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宇宙生成體系或高明的哲學本體論,也未能建立系統的認識論或心性修養(yǎng)學說,無論是與當時的佛學家比,還是...[繼續(xù)閱讀]
依理學家自己的看法,理學是儒學中“發(fā)明圣學”的一個統系。北宋儒者深感于唐代韓愈《原道》之文:“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繼續(xù)閱讀]
理學各派都聲稱自家學說接續(xù)了道統。道統既然要由孟子那里接續(xù),所以理學家都是尊孟的。由此可以看出宋、明儒學與漢、唐儒學之不同。漢、唐儒者往往尊尚荀學,而冷落孟學,宋、明儒者則冷落荀子,抬高孟子的地位。因而荀學中...[繼續(xù)閱讀]
朱熹曾說:“學者學圣人,存天理而滅人欲。”這也許是對理學宗旨最為扼要、明確的概括。理學開創(chuàng)者多是道德理想主義者,“存天理,滅人欲”作為高尚、純粹的道德境界被加以提倡,由于它在人心中喚起了道德的崇高感,所以幾個世...[繼續(xù)閱讀]
北宋儒者首先用“道學”稱其學并有文獻為見證的,當推王開祖。南宋學者寶謨閣待制陳謙于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所作《儒志先生學業(yè)傳》中說:“皇祐賢良儒志先生王景山,諱開祖,……所著書多不出,惟《儒志》一編,門弟子傳習。…...[繼續(xù)閱讀]
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說:“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壬?程顥)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傳之學于遺經,志將以斯道覺斯民?!?《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頤將其兄...[繼續(xù)閱讀]
道學又稱理學。但理學概念的出現較晚。就我們目前所見,它最早出現在南宋人的文集中?!蛾懢艤Y集》有“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有師道?!?《與李省干》)張栻的《南軒文集》有“學者徇名忘實,此真可憂,但因此遂謂理學之不可...[繼續(xù)閱讀]
理學的形成可以視為儒家經學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新的里程,在我看來,這一階段,這一里程,并不是可以繞開的。經學在歷史上確立不拔的地位,在于它與古代中國的宗法制度、農業(yè)經濟以及大一統政治相適應。宗法觀念升華宗法...[繼續(xù)閱讀]
佛學雖然有自身的歷史,但從中國心性學說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我們可以把佛學的心性論看作儒家思孟一系心性論的一種接續(xù)與發(fā)展。孟子當時所提出的問題沒有得到論證的,在佛學中得到了論證。一些佛家學者甚至借用儒家語言來說心...[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