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 列表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共有 12023 個詞條內(nèi)容

十七年,秦大良造衛(wèi)鞅伐魏[1]。

    【注文】[1] 大良造:爵位名。也作大梁造、大上造。秦國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級。為高級貴族爵位,常為國君出謀劃策和統(tǒng)兵作戰(zhàn)?!咀g文】周顯王扁十七年(前352年),秦國大良造公孫鞅率軍攻打魏國。...[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十八年,秦衛(wèi)鞅圍魏固陽,降之[1]。

    【注文】[1] 固陽:此固陽即西漢時的稒陽縣地,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古城灣?!咀g文】周顯王扁十八年(前351年),秦國公孫鞅率軍圍攻魏國的固陽,迫使固陽歸降。...[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闕宮庭于咸陽,徙都之[1]。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nèi)息者為禁。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2]。廢井田,開阡陌[3]。平斗、桶、權、衡、丈、尺[4]。趙成侯薨,太子肅侯立[5]。【注文】[1] 商鞅:參見前“公孫鞅”條注。冀闕(què):冀,記之意;闕系宮...[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為賦稅法,行之[1]。

    【注文】[1] 賦稅:田賦和各種捐稅的總稱?!咀g文】周顯王扁二十一年(前348年),秦國公孫鞅改革賦稅制度,并頒布施行。...[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諸侯皆賀秦[1]。

    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于逢澤以朝王[2]。【注文】[1] 致:使處于。伯(bà):通“霸”。諸侯盟主。[2] 逢澤:戰(zhàn)國時魏地,在今河南開封東南。【譯文】周顯王扁二十六年(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國國君為諸侯之長,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1]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納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fā)兵北擊鄭[2]。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3]?!咀⑽摹縖1] 惠文王:即秦惠王(前356—前311年)、秦惠文君。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名駟,秦孝...[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三十四年,秦伐韓,拔宜陽[1]。

    【注文】[1] 拔:攻下;攻取。指奪取軍事上的據(jù)點。宜陽:古邑名。戰(zhàn)國韓地,在今河南宜陽西?!咀g文】周顯王扁三十四年(前335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攻占宜陽城。...[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

三十六年。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秦王不用其言[1]。蘇秦乃去,說燕文公曰: “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2]。且秦之攻燕也,戰(zhàn)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內(nèi)。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繼續(xù)閱讀]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