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花鼓燈的傳承沒有明確的、正式的師徒傳承關系,“操燈”便是長輩藝人向年輕一代花鼓燈愛好者傳藝的一種民間方式。在民間,一些愛好花鼓燈的十四五歲的男孩子,多在放牛、割草、拾糞的勞動間歇,聚集在一起瞎折騰:有的學...[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過去,花鼓燈的傳承沒有明確的、正式的師徒傳承關系,“操燈”便是長輩藝人向年輕一代花鼓燈愛好者傳藝的一種民間方式。在民間,一些愛好花鼓燈的十四五歲的男孩子,多在放牛、割草、拾糞的勞動間歇,聚集在一起瞎折騰:有的學...[繼續(xù)閱讀]
1953年是花鼓燈歷史上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新中國建立之初,淮河兩岸的人民雖沉浸在翻身做主人的歡樂之中,但仍遭受著長期的水患之苦,尚處在“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的自然災害困擾的惡劣狀態(tài)之中。1951年毛主...[繼續(xù)閱讀]
自1953年從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載譽歸來,花鼓燈在安徽省引起極大的重視,學習的熱情、演出的盛況持久而鼎盛。這時花鼓燈繼承與發(fā)展的課題擺在了人們面前。安徽省文化局曾多次抽調專業(yè)音樂、舞蹈工作者和花鼓燈老...[繼續(xù)閱讀]
1979年8月,安徽省文化局組織了一個花鼓燈整理拍攝小組,準備拍攝一部彩色的花鼓燈表演藝術片。該項工作由安徽省文化局藝術處宋奇主持,拍攝工作由安徽省電影制片廠承擔,廠長王文錫負責。這次組織的人員不多,參加的老藝人基本...[繼續(xù)閱讀]
20世紀80年代,全國文藝界各藝術門類都在編纂各自的“集成”。1985年4月,安徽省“集成”工作啟動,成立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簡稱《安徽卷》)編輯部,主編董振亞,副主編高倩、張浩,另還包括錢月蓮、許教媛、王霞忠...[繼續(xù)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省頻繁地舉行各種歌舞調演,并從中挑選出優(yōu)秀節(jié)目赴京參加全國調演。如:從1953年至1964年期間就舉行了“安徽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安徽省工農(nóng)青年業(yè)余文藝觀摩演出”“安徽省職工業(yè)余調演”“安徽省花鼓...[繼續(xù)閱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繼承和發(fā)展花鼓燈藝術,安徽省舉辦了數(shù)屆花鼓燈會、花鼓燈歌舞節(jié)以及花鼓燈專場演出,推出了一批花鼓燈優(yōu)秀作品,有力地促進了社會文化和地方經(jīng)濟的繁榮和發(fā)展。(一)安徽省花鼓燈會1.第...[繼續(xù)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每逢玩燈,四鄰八村的人往往步行十里八里趕去看演出,群眾中流傳著“花鼓燈一響,粑粑貼上墻”或是“花鼓燈鑼鼓一響,腳底板立馬就癢”的說法。這是說在做飯的人聽到花鼓燈鑼鼓響,急忙向外張望,急得沒把粑粑貼在...[繼續(xù)閱讀]
花鼓燈的舞蹈,是花鼓燈中花鼓燈歌演唱、鑼鼓演奏、后場小戲等諸多藝術表演方式中最精華、最出彩、最能激發(fā)人們激情的部分,是花鼓燈的最亮點。這是因為:花鼓燈舞蹈的內容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所思、所愛、所求。...[繼續(xù)閱讀]
花鼓燈不僅以和人民同命運共患難的深刻的社會內涵及豐富多彩的歌舞,打動了人們的心靈,撥動了人們的心弦,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同時也以強烈的藝術個性特征、濃郁的泥土芳香所形成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獲得了人們的青睞。花鼓燈熱...[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