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及其以后的數百年,治黃以分流為主導方針。尤其是元代為維護北方統(tǒng)治重心的安定和明代為確保京杭大運河的暢通,都以向南分流為主要治黃手段。黃河下游主流在潁河和泗水之間往返大幅度擺動。分流治黃實際是以犧牲南岸大...[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宋代及其以后的數百年,治黃以分流為主導方針。尤其是元代為維護北方統(tǒng)治重心的安定和明代為確保京杭大運河的暢通,都以向南分流為主要治黃手段。黃河下游主流在潁河和泗水之間往返大幅度擺動。分流治黃實際是以犧牲南岸大...[繼續(xù)閱讀]
潘季馴(1521~1595),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首次出任總理河道,此后又三次擔任這一要職,直到萬歷二十年(1592)卸任。在萬歷六年(1578)至萬歷十一年(1583)的第三任上,在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又得到主持改革的首相張居正的支...[繼續(xù)閱讀]
地中概念的產生,與古人對天地形狀的認識有關。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就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觀念,認為天地分離,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地中概念就是這一認識的自然產物。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將地理觀念與無窮思想結合起來...[繼續(xù)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較大影響的是洛邑地中說。關于該說,古籍中有許多記載,例如《論衡·難歲篇》:“儒者論天下九州,以為東西南北,盡地廣長,九州之內五千里。竟三河土中,周公卜宅,《經》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則土之...[繼續(xù)閱讀]
地中概念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作用,首先表現在天文學史上,而在天文學史,則突出表現在渾蓋之爭中。蓋天說和渾天說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中具有實用價值的兩個重要學說,它們曾進行過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大論爭,地中概念在這場論爭...[繼續(xù)閱讀]
渾天學者拒絕蓋天說的地中概念,那么,他們心目中的地中又是在哪里呢?答案有兩種:一是洛邑,二是陽城。尤其是陽城地中說,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陽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位于鄭州西南,距鄭州只有幾十公里。陽城...[繼續(xù)閱讀]
既然地中概念在渾天說中十分重要,而關于地中的具體位置又有不同認識,這啟示渾天家們想到,能否依據《周禮》的定義,運用立竿測影的方法,將地中位置具體測出來呢?《周禮·大司徒》給出了地中的定義,并指出了測量它的途徑:以土...[繼續(xù)閱讀]
《周禮·大司徒》對地中的定義是:“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睘槭裁磿羞@種定義?鄭玄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游升降于三萬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取象于日,一寸為正?!庇纱?..[繼續(xù)閱讀]
無論古人對地中具體位置有多少種說法,陽城地中說都是占主流位置的說法。鑒于陽城地中說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古人把它視為進行天文測量的最佳處所,自西周以后,歷代都有天文官或在這里進行天文觀測、或運用...[繼續(xù)閱讀]
在中國天文學史上,還有其他一些地中概念,在此亦應予介紹。其一是晉朝天文學家虞聳創(chuàng)立的穹天論,其要點為:“天形穹隆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乎元氣之上?!毂毕掠诘厝?極之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