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贈詞稱為“髯也今殊健”的梁鼎芬亦為清季詞壇一名家。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又字伯烈,號節(jié)庵,別署亦不少,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1880)與沈曾植同榜進士,授編修。曾因中法戰(zhàn)爭事彈劾李鴻章而被降五級調用。后應張之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文廷式贈詞稱為“髯也今殊健”的梁鼎芬亦為清季詞壇一名家。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又字伯烈,號節(jié)庵,別署亦不少,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1880)與沈曾植同榜進士,授編修。曾因中法戰(zhàn)爭事彈劾李鴻章而被降五級調用。后應張之洞...[繼續(xù)閱讀]
在清代詞史背景下看王國維,則靜安先生堪稱萬余詞人中最大的一個“異數(shù)”。據(jù)臺灣黃文吉教授的統(tǒng)計,1912—1992年八十年間計有清詞研究成果一千二百六十九項[1],王國維即獨得四百五十八項,占到整個清詞研究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六...[繼續(xù)閱讀]
接上文《鵲橋仙》、《鷓鴣天》二詞說,論《人間詞》無法回避其哲理之作。對此,學界多有評說,一般也評價極高。如繆鉞《詩詞散論·王靜安與叔本華》云:“靜安能將叔本華哲思寫入詩詞,遂深刻清新,別開境界。”《冰繭庵叢稿·王...[繼續(xù)閱讀]
自王氏哲理詞還可作一些延伸思考。最直接的問題是:以小詞負載哲思可行與否?由王氏開辟的這條途徑究竟是不是詞中正道,一條可放之四海皆準的康莊大道?欲作回答,即有必要對靜安先生之后“哲理詞”之遞嬗脈絡作一簡單梳理。請...[繼續(xù)閱讀]
在清末民初詞壇,易順鼎不算是很被人矚目的一家,所謂“備員”而已。有限的幾種評價亦多寓貶于褒。如陳銳《抱碧齋詞話》“易實甫詞才大如海,惟忍俊不禁,猶有少年豪氣未除”,這是說其詞氣格不純。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實...[繼續(xù)閱讀]
今傳易順鼎詞主要創(chuàng)作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至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即其十六至三十四歲之間。共結七集,依時間依次為《湘弦詞》、《鬘天影事譜》、《丁戊之間行卷》、《摩圍閣詞》、《醒人吹笛譜》[1]、《琴臺夢語詞》、《湘...[繼續(xù)閱讀]
易順鼎之弟順豫(1865—1929后)[1]亦喜為詞,與鄭文焯、蔣文鴻等唱和頗多,但乏其兄天才,中規(guī)矩而已。清民之際湖湘詞壇極具才性、堪為易哭庵羽翼的是其好友、易順豫的親家程頌萬。程頌萬(1865—1932),字子大,號鹿川,晚號十發(fā)居士,寧...[繼續(xù)閱讀]
與易順鼎并稱“北樊南易”并被柳亞子斥為“淫哇亂正聲”[1]的大詩人樊增祥也應附此一說。第一,樊山詞數(shù)量甚大,較易哭庵尤多,計有《東溪草堂詞》二卷、《五十麝齋詞賡》三卷、《雙紅豆館詞賡》一卷、《弄珠詞》一卷,又集外...[繼續(xù)閱讀]
如果說“中晚唐詩派”又可名“唐宋兼采派”,蓋因“北樊南易”也不廢宋調的話,那么同為代言人的楊圻則是專意學唐的一個。他曾言之鑿鑿“宋詩除東坡七言古詩外,概不入目”,故與同光體諸老如陳三立、陳衍等始終不甚親厚[1]。...[繼續(xù)閱讀]
談此期江蘇詞人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者莫過于冒廣生。冒氏成名甚早,但享高壽,遲至共和國時期方去世,故置于后文與夏敬觀、林鹍翔、龍榆生等彊村友生并論。此處自上節(jié)楊圻先接談幾位江蘇詞壇“小名家”黃文琛、周應昌、高...[繼續(xù)閱讀]